增氧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地变平原奇迹成真中国青年报整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28/6029197.html

6月15日,中国青年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版整版报道贵州,刊发了《山地变“平原”奇迹成真贵州:修好高速路驶上高速路》《用电自由:山村路远地不偏》等稿件,深度报道贵州从新中国成立时,全省公路里程不到公里,其中只有半数勉强维持通车,到年年底,贵州30户以上的村民组都通了硬化路,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实现了“用电自由”……贵州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踏步前进。具体报道如下:

《山地变“平原”奇迹成真贵州:修好高速路驶上高速路》

许多贵州人熟知贵州第一条公路和第一辆汽车的来历。
  年,时任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下令修建贵阳环城公路,发动贵阳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与修路,每人每天一角小洋作为奖励。
  次年,周西成托人从香港购来一辆敞篷汽车。汽车由水路运到贵州三都县,然后拆散,多个民工肩挑背扛,花了10多天才运抵贵阳,重新组装。
  武陵、乌蒙等4条山脉让贵州山重水复,这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93%的面积都是山地。古往今来,人们在贵州留下了许多对“路”的慨叹和向往。明代的王阳明被贬贵州时感慨:“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也因为道路难通,贵州秀美的风光、丰富的矿藏,都躲在深山,少为人知。
  一名20世纪80年代在贵州工作的记者记得,当时从贵阳去一趟边远的区县,有时来回路上要花6天。
  近年到贵州的外地人,则惊异于贵州的路,从贵阳到最远的县城也只需三四个小时。“天堑变通途”的背后,是不计其数建设者的付出。

年12月30日,贵州黔南平塘县,航拍的平塘特大桥。当日,平塘特大桥建成通车。视觉中国供图

 开路
  新中国成立时,贵州全省公路里程不到公里,其中只有半数勉强维持通车。
  年12月,贵州省*府提出“高速公路三年大会战”:到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以上。当时,贵州只有多公里高速公路——这是26年的建设成果。
  压力传到一线,变成紧张的工期、修路工人24小时两班倒的工作节奏。
  贵州大通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通公司”)副总经理陈本建记得,“三年大会战”期间,他常常早上6时起床,次日凌晨两三时才能睡觉。他听说,在北方,高速公路从立项到完成,通常需要5-7年。贵州“三年大会战”期间,期限缩短了1-2年。
  陈本建感觉自己“永远在赶”,“一个项目的终点就是下一个项目的起点”。
  36岁的陈本建记得,在他小时候,老家都是泥巴路,一到下雨,路就特别难走,裤腿两侧溅上的泥巴能有一厘米厚,多得能用刀刮下来。
  在没路的地方开路,其中的艰难,常人难以想象。
  陈本建说,修路之前,做测量是第一步,测量人员要在原始森林、大山沟壑中跋涉,背着脚架、对讲机、刀子和木桩,砍出公路的边线。贵州的土地资源格外珍贵,他们要小心,不能砍过界。
  原先杳无人烟的地方,*蛇、*虫并不少见。贵州桥梁集团第六分公司总工程师王骞听说,有一次,有个同事坐在项目部办公室里,突然感觉背上有东西在动。同事自言自语:“什么东西在我背上?”伸手一抓,发现手里是一条*蛇。
  常年泡在项目一线的人也习惯了苦中作乐。
  王骞记得,有时候项目部在半山腰上搭建临时住房,平地不够,就用钢管撑起一个平台,人就住在这悬空的平台上。有间板房刚好建在水库上方,水库涨水时,有人发现鱼都游到卫生间来了。偶有空闲,人们从窗口甩根钓竿钓鱼,倒也自得其乐。  
  年12月31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宣布贵州“县县通高速”目标全面实现,贵州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这显然不是终点——当年9月,贵州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的大幕已经拉开。

年9月,一位法国摄影师在贵州拍摄的苗族人走在土路上。视觉中国供图

“西部的西部”
  从年到年,大通公司纪检专员贺克忠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去一趟从江县加勉乡,有时一待就是一个月。有人称这个极度贫困乡镇为“西部的西部”,这几乎是贵州最为落后的区域。加勉乡是大通公司对口帮扶的乡镇。
  贺克忠发现,跟高速公路相比,乡村公路的技术难度不大,但加勉乡的气候极为恶劣,给工程带来很大阻碍。
  当地百姓常常提醒他们:现在晴空万里,但可能突降暴雨;大雨下了两小时,可能突然又晴天了。暴晒与暴雨交替,山体热胀冷缩,经常发生塌方、泥石流。
  施工人员需要密切
  在加勉乡施工这三四年,贺克忠已经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次塌方,大的有三四次,小的不计其数。
  贺克忠多年前已在领导岗位,但他习惯了跑工程现场。“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看材料,那样没法解决问题。”
  塌方过后,他和同事们要去塌方体上查看。上去后,要先确认撤退路线是否安全、所选的点能否安全撤出。山体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塌方,细碎的泥土、石块慢慢掉落,那就是即将发生塌方的征兆,如果泥块掉落的声音急促,情况就非常危急了。
  每次查看塌方体,都是几个人一同上去,人们一边勘查现场一边互相提醒,如果有意外情况,只要反应稍迟,后果就不堪设想。
  到加勉乡施工前,贺克忠已经参加工作将近30年。他跑遍了贵州88个县级行*区,自以为对贵州的情况已经非常熟悉。但到了加勉乡,还是有许多情况让他感到惊讶。
  加勉乡距离从江县城多公里,过去路难走,乡里很多人从没去过县城。就连赶集,也要走八九个小时才能到。路修好后,只需要1个小时。
  加勉乡自然资源匮乏,梯田面积狭小,人们就在这些窄窄的梯田中刨食。贺克忠记得,年刚到加勉乡时,当地老百姓连他们拿的人民币都不认识。村民把蔬菜捆成小把,一把卖1元钱。贺克忠拿了10元钱想买10把蔬菜,人家不收,执意要他给10张1元钱。原来,对方从没见过10元纸币,怕被骗。很多村民习惯以物易物,比如拿几个鸡蛋换一袋洗衣粉,没见过较大面额的人民币。
  到年年底,贵州30户以上的村民组都通了硬化路。
  在乡里修路、扶贫这几年,贺克忠和同事们教村民学习技术、管理,帮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他亲眼见证了极贫乡镇的巨大变化。
  “凡是有路的地方,发展都比较快”
  贵州的高速公路,经常一个隧道接一个隧道,一座桥梁接一座桥梁。也因为需要开路、架桥,贵州每公里高速公路造价高达一亿多元。
  众多的高难度桥梁造就了贵州“桥梁博物馆”之名,也将中国的桥梁建设技术推到了新高度。
  年,平塘特大桥开工,贵州桥梁集团是参建单位之一。项目总工程师王骞发现,建设过程中,他们渐渐走进了空白领域。
  这次建桥需要在高空浇筑大体积混凝土,高空、高标号、大体积这三点叠加起来,王骞发现国内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大家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做。大体积混凝土最大的难题就是防止开裂。当时正值七八月份,太阳高照,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升温很快,有时可达到70多摄氏度。而高空风大,混凝土表面散热快、内外温差控制难度大、开裂风险高。温度骤升骤降都会导致混凝土开裂,从而影响工程质量。王骞和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想了各种办法:水泥、砂石料提前一周买来,放进罐里降温;从公里外的贵阳买来冰块,加冰拌和;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为防止升温,给每个罐车都包上土工布并洒水,混凝土从地面泵送到塔顶的过程中也会升温,他们给泵送设备搭了个巨大的遮阳篷,并且给多米的输送泵管也包上了“棉被”。
  岳琳从日本北海道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贵阳,年入职贵州桥梁集团不久,就开始参与平塘特大桥项目。她有时候觉得,在工地上解决难题就跟在学校里做科研差不多,总工程师有了新的想法,就像导师提出一个课题,由年轻人来验证可行性。只不过工地的实验条件远比学校实验室简陋得多。
  王骞和质量控制小组成员还发明了一种“夹心饼干式”保温模板。为了测试其保温性能,他们请现场工人利用废弃钢板焊接了两个1立方米的水箱,把其中一个水箱装进保温模板做的箱子里。岳琳和小组成员用脸盆端来40多摄氏度的温水,灌满两个水箱,然后监测24小时水温变化。按照实验室的标准,这个实验过程远不够严谨。但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没有包保温模板的水箱,水温过了1小时左右就降到了室温,另一个水箱的水温却只降了一点。
  混凝土的问题解决了,吊装又遇到新的难题。贵州桥梁集团负责建设平塘特大桥一座米高的主塔及其上部结构,但这里地势狭窄,钢梁这种大型构件的运输难度很大,而且不易架设。桥梁建设中常用的两种吊装方法,都因地形太过狭窄或大桥的结构特殊而被否决。
  “能否提前在平地上拼好一整个节段,再找到一种能够提起它,又能够行走、旋转、架设的设备?”小组讨论会上,有人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
  过去建桥时,钢梁构件都是逐个吊装到架设位置。如今先在地面拼好一个节段,再进行节点对接,像拼积木一样将多段钢梁连接起来。这就将悬臂高空作业点从原来的6个降低到两个,悬臂端高空施工人员控制在6人以下,有效降低了工程风险。
  通过不断探索,构想中的设备诞生,平塘特大桥上部钢梁顺利合龙。岳琳很自豪:“如果我跟行家说这座桥,只谈这个工艺就够了。”
  站在观景台望去,平塘特大桥由山间探出,横跨0多米。空气湿度大时,整座桥被云雾笼罩。
  云雾笼罩中的山地省份贵州,也成了“高速公路平原”。
  参与建设平塘特大桥这3年,岳琳从一个毕业生,迅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她感觉自己很幸运,一毕业就能参与这种世界级工程。
  从业30多年,老交通人贺克忠越发感受到对职业的敬畏感,他说:“我赶上了贵州交通发展最好的时期,有幸参与了整个过程,这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
  陈本建有时路过自己曾经修过路的地方,会发现那些城镇已经不认识了。“凡是有路的地方,发展都比较快。”
  贵州,已经驶上了高速路。
  参考资料:
  《县县通高速公路——贵州弯道取直新起点》
  《美丽乡村小康路——贵州农村公路“双通”建设巡礼》

年2月6日,贵州毕节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的通村公路。这是一个苗族村寨,背靠大山,风光优美,但交通十分不便,随着通村公路建设,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视觉中国供图

《用电自由:山村路远地不偏》

年2月6日,贵州毕节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的通村公路。这是一个苗族村寨,背靠大山,风光优美,但交通十分不便,随着通村公路建设,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视觉中国供图
  走进贵州省兴仁市鲤鱼村的“金鲵山庄”,鱼塘附近弥漫着淡淡的鱼腥味儿,10多万斤黑色鲟鱼在池子里懒洋洋地游动。鲟鱼对氧气的需求量高,鱼塘上方,水泵不停地将新鲜的水扬入鱼塘,增氧机昼夜不停。
  老板谢剑对“电”格外敏感:“只要停电半小时开外,我这池子鱼就全翻白肚了。”那意味着大约万元的损失。这家养殖公司还带动周边农户养了千余条娃娃鱼,价值多万元。这种两栖动物喜阴凉,气温超过25摄氏度就会生病,空调也必不可少。
  7台增氧机、16台水泵和两台空调为这些生物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住在这里的客人也需要舒适的环境:16间客房里,空调、电暖桌、电磁炉一应俱全。
  谢剑开了10年金鲵山庄,供电所专门帮他改造了电线,区分生产用电与生活用电;更重要的是,每次停电都会提前两三天通知他。鲤鱼村在年迎来电网改造升级,当地供电所为这家山庄安装了变压器,用电更为稳定。
  谢剑预备了一台柴油发电机,平时备着一桶40升的柴油,以防万一。遇到停电时,一台柴油发电机显然不够用,屯脚镇供电所借给他两台柴油发电机,还帮忙把电路接好。供电所一位负责人对谢剑说,如果还不够用,就把应急发电车开来。
  谢剑买来停电报警装置,如果鱼塘停电,他的手机会立马接到通知。他还安装了双份的供氧机和电路。
  尽管工作做得严密,还是会有意外发生。
  上个月,谢剑不小心开错了开关,导致电线短路,10个池子都停电了。那时已是晚上,供电所员工早就下班了。10个池子里养的鲟鱼不少于6万斤,价值多万元。
  谢剑慌忙给杨再名打电话——这个鲤鱼村的小伙子是供电所员工,他家距离金鲵山庄只有几百米。小杨答应马上赶来。谢剑担心,如果需要上电线杆作业,那就意味着要走正常的报备流程,等供电所所长再派人过来,1个小时就过去了,到时就是欲哭无泪。
  小杨气喘吁吁地赶来,立刻爬上梯子查看情况。没过太久,电线接通,鲟鱼保住了。
  32岁的杨再名在供电所工作了10年,早已习惯了在下班时间接到电力抢修电话。他家里常备着空气开关、夹钳、螺丝刀、安全帽等工具,有时半夜也会接到求助电话。平时村里的留守老人需要换灯泡,也喜欢找他帮忙。
  工作这10年来,小杨看着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越来越漂亮:以前他得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抄电表,赶上下雨天,土路泥泞湿滑,他得走路抄完0户电表;现在电表集中了,在电脑前就能完成这些工作。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压器也越来越多。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投资多万元为鲤鱼村改造电网,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千米,新安装了7台变压器。
  鲤鱼村是个拥有多名村民的大村,村*委书记杨建平说,以前村里电压很低,傍晚做饭时尤其恼火,米饭要蒸半个多小时才熟——电压正常的话,20分钟就足够了。很多村民习惯了“错峰做饭”,下午4时做好饭,扣起来保温。
  杨建平记得,几年前,十几个人聚在一名村干部家吃饭,当时他们得用发电机来保证既取暖又做饭。
  如今,杨建平注意到,村民家里的电视机、电动车等用电设备越来越多,还有不少村民买了小型打米机,把自家的稻子加工成大米,“以前想都不敢想”。
  杨建平家对面是一家电器商店,店老板告诉他,去年冬天电磁炉、电暖器卖得格外多,因为“电好用了嘛”。以前电磁炉的最大功率是2瓦,现在还有村民买来3瓦的电磁炉做饭。
  这里的夜晚也比以往更亮堂。杨建平说,除了村里的路灯,近年很多村民在家门口装了路灯。
  谢剑打算继续扩大市场,他不久前跟香港一家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出产的鲟鱼、娃娃鱼将供给港澳。也就是说,金鲵山庄还将有更多的增氧机、水泵投入工作。
  年,国家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启动后,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为此投资约亿元,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农村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8.8%——这意味着,贵州许许多多村庄实现了“用电自由”。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良胜
  编审杨仪杨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