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汉青年,科技种田 [复制链接]

1#

多年以后,程波还是会回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

年,福建莆田。他站在足球场大的农田边,看着手机控制大棚徐徐起降、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那是农业物联网在他心中埋下的第一粒种子。

两年后,程波创办的公司在湖北仙桃中标。养殖户用他们的解决方案控制增氧机、投食机,一个人就能管20个鱼塘,不但节省了人力,定时定量投放饲料,还大大降低了成本。这是程波第一次觉得,农业物联网这条路可以走。

89年出生的*涛未曾想到务农这般艰辛。烈日炎炎,他在湖北乡下调研,天上有暴雨,地里有蛇虫,蚊子尤其多。去看病虫害发生情况,往地里钻一会儿,立马就汗流浃背,身上被叮得大包小包。

“这才是真正‘面朝*土背朝天’的感觉”。

去年疫情突然来袭,公司在“*门关”走了一遭。*涛意识到,真正为农民解决问题,做出接地气的互联网产品,科技才能走到田间地头去。

禾大科技的王育新也是这么想的。这家坐落于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公司在农业科技领域深耕很多年,最大的使命就是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全球农业,帮助行业提质、增产、节本、增效,“让农民赚到钱”。

在王育新看来,禾大科技不断打开局面的关键在于瞄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结合我国农业分散化的特点,切实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的问题,满足新农人日渐增长的数字化需求。

湖北是农业大省,但农业数字化的“垦荒”之路才刚开始。年6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成为继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之后,全国第5个获批的城市。

12月16日,在腾讯技术支持下,一场关乎多万武汉市民“菜篮子”的线上农博会拉开序幕。

“农民在哪,我们就在哪”

七年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涛和农业结缘。年7月19日,他原本计划去银川出趟差,做中宁枸杞病虫害监测。

“没想到这个差出了五年”,*涛清楚记得这个改变他命运的日子。

五年间,*涛从程序员做到项目经理,负责从产品构想到客户沟通的全过程。他慢慢懂了,农业科技不仅要结合信息化手段,而且要明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土壤、农作物、病虫害的实操原理。

事无巨细的工作打磨了他对农技推广的系统思考,为他后续回老家湖北创办起点新智埋下伏笔。

初期,公司为了生存走项目路线,保障基础运营。年,疫情踢出倒逼公司转型的临门一脚。武汉封城期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回到办公室,把代码同步给团队,只为了产品能赶在春耕时上线。

经过疫情,转型路线图愈发清晰:将过往的项目经验转化成产品,主要聚焦两个细分领域——农业技术推广和植物保护。“你不能太新奇,要找到最接地气的方法让农民先知道,用你的产品能给农民带来什么”。

其次,“要想农民用起来,免费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像过往项目一样,单纯依靠*府的资金补助。长远来看,只有把产品做精做透,提供服务,“要让农民离不开你,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才能有出路”。

因地制宜的数据获取能力是关键。此前和当地*府的合作,帮助*涛积累了丰富且独家的数据,能结合不同作物的生长情况,制定数据采集模式、数据类型、生产决策指标等。

他搭建了一个数据服务平台,核心价值在于采集并分析数据,从而辅助决策。从上百个项目中提炼出和农业相关的数据分析需求,目的是连接起五类相关人群,包括农户、农技推广人员、农业职能管理部门、科研专家和农药、种子、化肥供应商。

“这块东西你不在田间地头,不在这个行业深耕好几年,坐在办公室里是学不来的。”*涛说。

以土地墒情数据采集为例,通过科学布点的墒情自动监测站,结合建模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根据已知点、样点的数据研判未布点区域的墒情状况,科学决策灌溉阈值,有效节约了数据采集成本。

疫情恢复后,*涛参加了农博会,线上展会的形式让他深受启发,“农民在哪,我们就在哪。”他表示,后续要和腾讯合作,尽快把农户、种植户拉到数据平台上来,推广科学种田的意识。

“不断在农业里发现好玩的事”

农业科技投入大、融资少、收益慢,能长期坚持还没“死掉”的企业屈指可数。鑫兴禾是其中之一。

程波将秘诀总结为“能不断发现好玩的事”。从物联网到大数据,再到数字乡村,公司从小到大,一路走来。从年最早用将农业物联网方案实验种植和水产项目,他发现物联网还有发展空间。

等接到武汉东西湖的项目、也是公司第一个大数据项目后,程波顿悟:物联网只是大数据中很小的一块。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智能化决策。东西湖项目包含水产、种植和大棚三部分,通过传感器不断采集数据并在后台分析,实时掌握这片区域的生长情况,多维度进行种植和水产管理,并对病虫害做出推测和预案。

和传统依赖经验的粗放式管理方法相比,大数据方案在提高人效的同时还节省了肥料。

去年7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

鑫兴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逐渐发展,从种植、水产、畜牧、农机的农业缓解发展到农村,如乡村治理、宅基地,包括农村医疗和社保等。

从大数据平台发展到数字农业,最大的难点在于数据采集,这也是行业痛点,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鑫兴禾的每个项目在售前和售后有两次实地调研,完成之后才进行项目实操。“只有实地调研才知道哪些数据是真正有用的,不能为数据而数据”。

去年因为疫情,湖北4月8日解封,比其他地区晚了近两个月,公司整体销售额减少了八成。为了解燃眉之急,程波拓展了数字乡游业务。

“这样做农业,做着做着不一定只有农业种植这些看起来比较枯燥的事,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玩的事情,这是我们一直不断调整和发现方向的动力。”程波笑着说。

“让农民赚到钱才是硬道理”

对农民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

禾大科技最初以土壤为切入点,采用智慧配肥服务站的模式帮助农民精准测土、科学配肥,是扩量增收的业务。如今,紧跟国家数字乡村振兴的战略步伐,业务拓展到数字大田、数字果园、数字大棚和数字园林等场景。

以数字大田为例,年,禾大科技和隆平高科合作,通过土壤数据精准配肥,提高水稻的产量,以节省30%的肥料提升了13%的水稻产量,精品率提高了8%。

如今,再加上数字化产品和技术,搭建禾大科技自主研发了“两个系统,一个平台”,以数据驱动精准决策,为作物种植提供精准作业指令,同时不断积累田块数据、种植作业数据,不断优化种植模式,最终实现作物种植的数据化、智能化和标准化。

从市场需求出发提升农民对数字农业的接受度,是禾大科技开拓市场的关键。王育新介绍,中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60岁以上的接近八成,新农人对于数字化的需求持续增加,这是技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国农业的产业竞争力相对落后,整体呈现小、散、乱、弱,生产规模小,作业方式落后,因此需要通过数字化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

以苹果为例,从种植初期到末期,人工成本占了苹果整个生产链成本的40%。规范种植还能提升苹果品质,“让它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好”。

此外,禾大科技还和合作伙伴通过控股、参股和购买的方式,引入国际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进行前期储备,例如一些先进的土、肥、水等“卡脖子”技术。

禾大科技土壤检测设备——土壤CT扫描车

农业科技基础薄弱,但发展前景巨大,核心在于对农业的系统认知。“在IT业我们最懂农业,在农业我们最懂IT。”王育新认为,这是禾大科技的核心壁垒之一。

*涛对此深有同感,“前几年炒了很长时间的农业大数据,在‘云’端的人需要去实地看一下,现在农民朋友的生存环境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什么样子,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

农业数字化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道路。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需要一代代农人的持续耕耘。

去年12月16日,第17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开幕,依托腾讯云的技术和产品,借助腾讯企点领航平台实现“实体馆展+线上农博会”模式,加速农业数字化转型。禾大科技、鑫兴禾、起点新智等东湖高新区企业纷纷加入。除了新型农业科技企业,未来还会有更多传统农业企业加入到平台里来。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几年时间要用科技完全武装到牙齿,根本不现实。但只要我们的技术能够帮助农业改变一些事情,就值得我们坚持下去。”这份初心,大家都在坚守。(腾讯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