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虎,黄平县旧州镇大碾房村人,凭着对养鱼的爱好,经过自己10余年的摸索发展,不仅成了村里有名的养鱼专家,而且还走出了一条养鱼致富路子。
日前,记者来到旧州镇胜琴养鱼基地,看到杨胜虎正在忙着为鱼投食。他格外喜欢养鱼,养鱼也一直是他的梦想。早年间,由于家里条件不允许,只能选择外出挣钱。年,在外面打拼多年积攒了一定的积蓄后,他和妻子毅然辞掉工作,回村养起了鱼。
刚开始的时候,杨胜虎承包了40多亩地学着养鱼,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知识,又缺乏养殖经验,那个时候亩产量才得六七百斤左右,刚开始的两年养鱼没有成功,亏了成本。
遭受波折后,杨胜虎深感没有技术搞养殖是不行的,于是他找到专家请教,还向养殖大户虚心学习养鱼技术和经验,通过几年的不断地摸索,他的养殖终于有了收获。
杨胜虎介绍,养鱼基地主要采取“人工智能+渔业”的养殖模式,利用现代化渔业设施,将工程技术、机械设备、监控仪表、管理软件和无线传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用于渔业生产,实现了高密度、高产值、高效益的标准化养殖,而且,现在基地引进了溶氧仪、变频增氧机、自动投料机等,通过手机就能完全完成全部操作,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益,同时也提高了鱼的品质。现在养鱼基地的亩产在斤左右,总产量一年有5到6万斤,年销售额达50-60万左右。
如今,从鱼苗培育到鱼病防治,再到成鱼养殖,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饲养方法,杨胜虎都经验颇丰,有了自己的一套养鱼经验,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杨胜虎说:“下一步,我将提高养殖质量和产量,提升科学管理,进行鱼类品种改良,扩大养殖规模,养出高品质的鱼,争取在黄平水产养殖上起带头示范作用”。
鱼塘清澈的水里,一群群鱼儿正欢快地游着,水塘岸边,杨胜虎夫妇俩正有条不紊打理鱼塘,一派和谐的自然景象甚是惬意,一家的日子正蒸蒸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锦焘
编辑杨叶
编审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