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润养鱼日记
疫情收成不好
大伯决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
临走前把家里的几百亩鱼塘交代给我
说是只要不养死了
剩下随我操作
虽然家里鱼缸里的鱼我都养不活
但我还是相信我可以为爱(钱)发(所)电(动)
养了不到两周
本想向大家展示一下我的劳动成果
到了鱼塘以后
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经过专家指导才知道的
原来是因为夏季温度高
引发了鱼病
温度高人会中暑
鱼也会生病
什么是鱼病?
怎样预防?
--为什么会出现鱼病--
①致病生物多样
有多种多样的致病性生物(包括植物性病原与动物性病原),可能导致养殖鱼类发生生物性疾病。
如有多种致病性细菌、病毒、真菌和单细胞藻类引起的养殖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多种原生动物(主要包括纤毛虫、鞭毛虫、孢子虫和肉足虫类的一些种类)、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线虫、绦虫和甲壳动物等,能引起养殖鱼类发生所谓寄生性疾病。
②环境因子影响
有许多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如水体中某种气体过饱和引起的养殖鱼类气泡病、因为养殖水体中氧气缺乏而导致的养殖鱼类浮头、因为养殖过程中操作技术不规范而导致养殖鱼类的机械损伤、因为养殖水温突然变化导致的养殖鱼类感冒、由于养殖水温过低引起的养殖鱼类冻伤、由部分藻类毒素或者农药等物质引起的养殖鱼类中毒、高压电站或者某种放射性物质引起的养殖鱼类的放射性损伤,水产用饲料中因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或者不平衡导致养殖鱼类营养性疾病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养殖鱼类发生所谓非生物性疾病。
--成功预防养殖鱼类疾病的好处--
①实现节约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成本
养殖鱼类疾病发生后,即使将患病养殖鱼类捕捞起来上市销售,以期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也可能因为养殖鱼类体内外存在的疾病症状,而影响到养殖鱼类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这些问题的出现最终均会增加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成本。
如果水产养殖业者采用预防养殖鱼类疾病的措施与方法适当,避免了养殖鱼类在养殖期间发生疾病的问题,无疑对于节约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成本是有利的。
②避免出现部分疾病无药可治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在对养殖鱼类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我国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许可生产、销售的“国标渔药”就多达多种,从渔药的种类之多和产销量之大的角度而言,我国渔药制售与使用量在世界上也毫无疑问是位列第一的。
但是,至今依然存在一些养殖鱼类疾病是现有药物难以治疗的,如病毒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等。
--怎么预防鱼病--
1、天气炎热时,不能投喂过饱的饲料,投料时要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和鱼的活动情况,以调整投料系数,保持鱼有七成饱,使生长的效果更好。如果发现鱼摄食较差或出现浮头时,要适当减少投喂量,可少投或者不投。
视鱼的摄食情况、活动情况、水质变化、天气情况对饲料的投喂量作适当调整。由于水温过高,中午时要开增氧机3~4小时,可减少上层水温和下层水温出现温差或水质分层。
2、水温过高时,可适当换水,但不可大排大换,应做到少量多次,以减少鱼的应激反应。换水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晚上和早上,保证水质的稳定性。
3、可在傍晚时加注,可加入深井水。但时间不宜过长。由于天气过热,水质变化比较快,也容易引起水质变坏。如罗非鱼时常会出现浮头、摄食差的现象,很容易使罗非鱼出现其他病害,如肠炎等。
4、在饲养过程可适当添加少量的维生素C或将大蒜捣烂配饲料投喂,可有效预防病害在高温炎热的天气,容易使水体中的藻类出现老化或死亡,造成鱼出现浮头现象,因此,要进行水质调节。
--如何彻底调节水质--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因此可以采取换水的方法。水体藻类出现老化或死亡时,可以用底质改良剂对水体进行底质改良,可有效调节水质。日常要做好巡塘工作,定时清除鱼塘里的杂物,发现死鱼时捕捞,并做深埋处理,防止病原体的蔓延。
发现有个别的死鱼现象要高度重视,分析死鱼的死亡因素。发现病害的因素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防止鱼病的蔓延,防止出现大批量死亡。
调节水质
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