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二 [复制链接]

1#

1.2健康养殖技术进展

1.2.1对虾配合饲料的发展概况

野生斑节对虾属于杂食性,但较偏于植物性,自然界中其幼虾多附着于海藻或海草上,故又称之为草虾。上世纪70年代以前,斑节对虾的粗放养殖除了利用对虾池塘中的天然生物外,还会投喂米糠、豆饼、花生饼和杂鱼螺蚌碎片等饵料,但是营养难以控制、易污染水质,因此其缺点显而易见;随着斑节对虾的人工单养、精养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台湾省台南水产试验所年正式推出斑节对虾专用配合饲料,年全省大量生产及广泛使用[1]。得益于台湾省科研人员对不同时期斑节虾苗营养需求的广泛研究,特别是不同碳数的脂肪酸对斑节对虾生育的生理作用的研究,进而充分掌握了不同脂肪酸在各生育阶段的配合饲料中的合理配比,为后来对虾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现代饲料工业的不断发展,集约化斑节对虾养殖全程应用人工配合饲料已成为事实。

1.2.2对虾养殖工程的发展概况

养殖工程是对虾养殖业发展、前进的重要基础,斑节对虾的养殖工程也伴随着多种养殖模式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斑节对虾人工养殖初期,台湾省的虾塘主要是鳗鱼养殖塘改造而来,土质堤岸,位于自然海平面的高潮线以下,养殖面积1-5hm2不等,设有水闸,主要依靠潮涨、潮落纳排水,水质不稳定,产量偏低,斑节对虾仅是鱼类养殖的附属产品,对虾生长依靠天然生产力,此阶段称之为自然养殖期[1]。随着斑节对虾单养技术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台湾省率先提出了集约化养殖理念,设计出0.1~0.5hm2由混泥土构筑的正方形对虾养殖池,四角被削圆,同时考虑水系统和气系统保障,供排水分别采用泵水及中央排水方式,增氧采用流状叶片增氧水车或螺旋桨式增氧水车,通过增氧水车的转动使虾塘水流回旋,利用向心力原理聚集废物在中央排污口排出,这种养殖池通常称之为高位池,后来为了节约建造成本,发展了铺地膜的地膜高位池,随着地膜高位池的应用,对虾高位池工程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开来。

对虾养殖地膜池

1.2.3对虾养殖模式的发展概况

斑节对虾的养殖模式经历50多年的发展,从粗养到精养,养殖的经济效益逐渐增加,养殖者的信心不断得到提升,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普及,不断涌现新的养殖模式,促使斑节对虾的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常见的养殖模式包括:精养、半精养、混养及鱼塭生态养殖等[6],其中精养模式主要包括:高位池精养、工厂化精养、生物絮团等。在精养模式中通常采用三种养殖策略,第一种是从放苗到虾池,一直在原池养殖到收获出售;第二种是搬池养殖,在养成过程中,通过一次或两次,甚至三次的换池养殖,改变斑节对虾的生长环境,促使虾苗的快速生长,降低养殖密度,从而养殖大规格斑节对虾;第三种是分段式养殖(分塘养殖系统),又称标苗养殖,先在小的蓄养池放养PL10-PL20(三叉苗或五叉苗)阶段虾苗成长至2g左右时,再移入中间养成池养殖至5g左右(二段式养殖),再移入养成池至成虾销售(三段式养殖)。

1.3病害研究进展

斑节对虾粗养过程中虾病一般较少,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虾病的问题日益突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在精养、高位池等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病害问题,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综合征、纤毛虫病和黑鳃病等等。伴随着对虾病毒性疫情的爆发,严重威胁到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中危害最大的白斑病,该病的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成功率,一度导致斑节对虾在中国的养殖面积急速下降,甚至逐渐淡出了养殖户的视线,虽然国内外各方面通过多方努力,但迄今成效不大[7]。也正是由于对虾病害的肆虐,促进了行业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从斑节对虾选育到养殖模式转变都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病害防治研究还远不能满足养殖业的发展,这就促使人们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